top of page

走讀花東報導第十一天|在新城共譜出美麗的練習曲

第十一天,我們用新城練習曲的訪談與職人工作體驗作為壯遊的最後一站。 我們從出發前就查詢了練習曲的相關資料,知道這裡是由胡文偉教練創立的書店,這個書店不賣書,是為了提供新城國小棒球隊的孩子一個課後寫作業的空間,也希望帶動這裡的孩子、大人借書。...

走讀花東報導紀實第十天|用雙腳走在花蓮的過去和現在

壯遊的日子來到第十天,我們漸漸熟悉旅行的節奏,越是深度走訪,越是被這裡的一切驚嘆!告別了大港口部落,今天,我們在花蓮市區走跳! 和煦的陽光配著花蓮獨有的風和自由,我們以佇立在松樹園當中的歷史建築開啟一天。 松園別館是日治時期讓軍人遠眺船隻的軍事建築,現在的園區中仍然有多顆年...

走讀花東報導紀實第五日&第六日

第五日 山巒的起伏伴隨著金黃色的稻田,我們離開了玉里。 行駛在玉長公路上,沿途鬱鬱蔥蔥的山林,再經過幾個蜿蜒的道路後 ,印入眼簾的是一片遼闊的大洋,天空的一抹彩虹彷彿歡迎我們開始進入了台11線海線的壯遊旅程⋯⋯。 以洞穴之旅打頭陣,峭壁上自然形成的海蝕洞穴,不僅是重要的地質...

111級黑潮壯遊~在高山森林基地邂逅獵人的溫柔

沿著台11 線海岸公路北上,孩子們用自己的腳留下台灣的印記。我們相信,步行是對土地最虔誠的禮敬,走讀是對歷史最深刻的省思,壯遊是自我成長的最佳淬鍊。 經歷11號公路上的不同聚落與族裔的生活據點,孩子們讓自己成為「採詩官」。透過親身進入部落,親自去認識阿美族、葛瑪蘭族、薩奇拉...

黑潮壯遊第七日 新社葛瑪蘭族采風錄

離開港口部落的我們,重新踏上征程。繼續在黑潮隔壁的臺11 線公路前進。今日的阻力除了孩子已經離家七日,身心有些疲倦。我們還需要面對「淋雨一起走」的氣候。一到新社,天空就開始飄起雨來。孩子們看著飄下來的雨絲,一陣哀鴻。 不過學習的熱情還不錯,在葛瑪蘭族潘國祥老師的引導介紹下,...

走讀花東報導紀實第三日&第四日

池上著名的秋收音樂祭即將來臨,金色的稻穗沿著伯朗大道隨風搖曳,來自不同地方的駐村藝術家,在這片美好的土地上盡情的創作,最後留下送給池上的禮物,而這些禮物正靜靜地躺在穀倉藝術館中。 地牛故事記錄著法籍安朔葉教授長期研究池上斷層,看著安教授的手繪筆記彷彿置身於斷層現場。行經玉長...

走讀花東報導紀實第一日&第二日

綿綿的陰雨無法澆熄我們的熱情,出發吧!小勇士們! 火車緩緩駛出隧道,映入眼簾的太平洋承載著我們的期待,地景隨著越往南駛開始出現了不同的變化,從面海到環山,最後看到一片片黃澄澄的的稻田,我們知道池上到了! 壯遊的前兩天,我們以各種方式來為接下來的山海行做了開幕的儀式:魚米之鄉...

走讀台南報導紀實 第十日與第十一日110.10.28~110.10.29

臺灣歷史博物館-臺南公園-台南兒童科學館 壯遊漸漸進入尾聲,孩子們雙腳走遍了台南的歷史足跡,從赤崁樓的「紅毛土」到司法博物館的「貓道犬走」,從竹筏港溪的郊商貿易到德記洋行的轉口經濟,十天壯遊臺南走讀路線的所見所聞讓孩子們將數百年長久的歷史拼圖一片片的接上對的位置。...

走讀台南報導紀實 第九日110.10.27

四草綠色隧道-大眾廟與四草砲台 -台江漁樂園 老一輩的人常說我們住在草裡!原來是因為一旁草寮搭建在草海桐傍的緣故,徜徉在四草的綠色隧道中,映入眼簾的即是全台灣最古老的紅樹林,荷蘭海堡的遺跡經過洪水的侵襲已不復存在。我們坐上台江內海的竹筏前往蚵田,想起國文課本中蚵鄉風情的內容...

走讀台南報導紀實 第八日110.10.26

安平運河公園-二鯤鯓砲台-漁光島 「鯤鯓」原為鯤身,意為大魚隆起的背部,在古人眼中,身軀狹長數千里長的大魚徜徉於大海之上,也像是從海上浮出的一座小島......。 從中西區走讀到安平,台南除了有歷史悠久的古蹟群,地理方面西南沿海擁有豐富的沙洲與潟湖地形,鯤鯓其實就是圍繞著潟...

走讀台南報導紀實 第六日與第七日110.10.24~110.10.25

陳德聚堂-赤崁樓-五條港舊城漫遊 德記洋行安平樹屋-安平古堡-安平開台天后宮-安平小砲台 層層歷史交疊的臺南,經歷了荷蘭、鄭氏、清代和日治時代,有一句話說得好:「沒來過臺南,不算來過台灣 」,臺南是台灣的歷史之初,赤崁樓堆積著層層歷史的建築,雖然無法看見過去台江內海的壯闊,...

走讀台南報導紀實 第五日110.10.23

司法博物館-台南美術館一館-台南美術館二館-林百貨 我在臺南遇見「美」 中西區古典建築林立,雙足步行的我們,常常一頭撞進「美」的懷抱。 司法博物館 司法博物館,貌似巴洛克式建築,實則混合型建築,融合各式美感元素與裝飾於外觀和高處,讓建物在莊嚴肅穆的氛圍下又能不失華麗。氣派的...

走讀台南報導紀實 第四日110.10.22

台灣文學館-孔廟-永華宮-台灣祀典武廟-椪糖手作體驗 我在臺南探訪古今之「學」。 「臺南孔廟」,探索儒家文化學習的根源,悠遠的傳統文化能憑藉想像再次呈現在眾人眼前,不只樂器禮器,不僅鄉賢名士,其傳達的精神好似建築物的朱紅,大方而堅定;「國立臺灣文學館」,臺灣文學的學習與扎根...

走讀台南報導紀實 第三日110.10.21

大南門-南門電影書院-小南門-府城城垣遺跡-大東門-南知事官邸-鄭成功祖廟 「城門」界定了一個城市的範圍,也保護了城市裡的人事物,城池圍牆在千秋萬代年月裡經歷高築與崩塌,拆遷與重建,而現存留下來的一磚一瓦,都展現出其歷史沿革走過痕跡。...

走讀台南報導紀實 第二日110.10.20

葉石濤紀念館-台南合同廳舍-湯德章紀念公園-吳園藝文中心-水仙宮市場-原台南測候所 水仙宮 歷史超過三百多年的水仙宮市場,建設於水仙宮廟埕,是臺南人重要的採購與社交中心。受到《我在市場待了一整天》的啟發,今天我們抵達市場,分頭拜訪自己有興趣的攤販,和老闆們聊聊關於他們在這座...

走讀台南報導紀實 第一日110.10.19

出發-台南火車站-小西門與東門殘骸 「金色的光芒照在我的臉上,霧霧的天空帶來神秘感,我們十二個勇士佇立在台北火車站外面,準備迎接這十一天的挑戰......」 台南火車站 四個小時的時間,火車劃過台灣西部,順利抵達文化之都——臺南。首站我們駐足火車站前,細細端詳這座日治時期以...

走讀國境之南第四日:親炙牡丹社事件現場

1871年琉球貢船前往日本朝貢,朝貢後歸途中,遭受劇烈風雨的襲擊,失去動力漂流至台灣南方的八瑤灣擱淺,漂民們於此登岸尋求援助,卻因語言不通遭受排灣族原住民殺害。日人與當時的清政府交涉無果,遂發兵攻打南台灣的排灣族,史稱「牡丹社事件」。...

山海之巔 瑯嶠卑南道 110.3.4

全台灣沒有海岸公路的地段只有13公里,「阿塱壹古道」就佔了8.9公里,珍貴性使其聲名大噪。但鮮少有人知道「阿塱壹古道」其實是另一條東西向的道路,現在大家熟悉的,從觀音亭到旭海的路段,正確稱呼應該是「瑯嶠卑南道」,指從恆春到台東的路徑。 ...

遇見歷史 浸水營古道 110.3.3

浸水營古道,所有穿越中央山脈中使用頻率最高、使用時間最長的古道,西起屏東枋寮,東至台東大武,長15.9公里。自古以來,南部荷蘭人、漢人與原住民貿易,皆須經此通道,到後來的沈葆楨開山撫番、日本人鎮壓排灣族,也都是行經在這條路上。走進浸水營,想像當年所有需要穿越這條古道的人們的...

車過枋寮 國境之南第一站 110.3.2

閱讀了陳耀昌老師的歷史小說,我們瞭解了過往的故事中存在哪些人、哪些事。直到真正走訪獅頭山下的古戰場,我們才把故事的空間、物品,甚至是第四維度的時間獻給串連了起來...... 報導者:守鎰 今天是我們去屏東的第一天,下火車吃完午飯後,...

Join our mailing list

  • Black Facebook Icon
  • Black Twitter Icon
  • Black Pinterest Icon
  • Black Flickr Icon
  • Black Instagram Icon

© 2023 by The Mountain Man.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