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讀花東報導紀實第五日&第六日
- happyedutime
- Oct 27, 2022
- 2 min read
Updated: Dec 10, 2022

第五日
山巒的起伏伴隨著金黃色的稻田,我們離開了玉里。
行駛在玉長公路上,沿途鬱鬱蔥蔥的山林,再經過幾個蜿蜒的道路後 ,印入眼簾的是一片遼闊的大洋,天空的一抹彩虹彷彿歡迎我們開始進入了台11線海線的壯遊旅程⋯⋯。
以洞穴之旅打頭陣,峭壁上自然形成的海蝕洞穴,不僅是重要的地質景觀,也蘊含著豐富歷史意義的八仙洞;地震後被遮蔽的一線天,形成了充滿蝙蝠跟鐘乳石的奇觀且隱密的洞穴。
接著我們來到了大港口部落,老師教我們以竹子製作了自己食器,從削竹的角度、竹節的位置到製作出可以食用的碗筷杯,我們花了整整一個下午。能夠這樣就地取材製作東西的過程,也讓我們靜靜的去思考我們與土地的關係,取之於自然也要好好的保護我們的這片土地⋯⋯。
洞穴之旅(八仙洞、月洞) /竹器製作
報導者:揚毅、士旂、品崴、奕澄、晏誠 、語靖、恩祈、涵霈、陳曦


第六日
來阿美族的「漁市場買菜」
黑潮行旅的第六日一早,保羅老師和蕭正老師帶我們來到石梯坪的阿美族「漁市場」尋寶。
對於生長在花東海岸線上的Amis,大海就是他們的「冰箱」與「漁市場」。所以從海洋(潮間帶)搜尋食材是他們的生存技能,也是文化的DNA。我們看起來很新鮮的是,對他們來說是生活的常識。
在今日的課程中,Amis老師讓小實光的孩子認識「潮間帶」,從石梯坪地質學的海岸認識到潮間帶的生物物種的認識。主要從分類學的軟體動物、節肢動物、棘皮動物、藻類認識起,並且透過Amis的「食材」分類系統(可食用價值)進行「生物(食物)的辨識」。
過程中,透過兩位老師的「轉譯」角色,讓我們認識從產地到餐桌的過程,也看見採集食材過程的辛苦。這對於平常只要花錢到市場買或是到餐廳吃飯的孩子們來說,是另一種經驗知識的「看見」。同時老師也告訴「客人」的我們,在Amis傳統領域的「作客」之道:
原地觀察,非禮勿動
與水同在,尊重生命
輕輕捧起,溫柔放下
慢慢行走,注意落腳之處
物歸原處,不留下腳印,只帶走記憶
下午,由嫁到Amis的人類學家:力之老師為我們介紹大港口的歷史,同時以「通草」這樣的一種在地植物為我們示範從前的Amis族人如何製作「潛水鏡」。孩子們一邊動手DIY字幾的潛水鏡,一邊在Cepo藝術中心的前面自在地打球玩耍起來。沒有球竟然拿路邊的椰子來當足球踢,後來部落的孩子找了球來,大家很快地玩在了一起。
潮間帶走讀/蓪草水鏡與蓪草心的應用
報導者:書孟、哲瑒、雁喬、安渝、姮妤、沅臻、蜜雅、宇豪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