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走讀國境之南第四日:親炙牡丹社事件現場

  • Writer: happyedutime
    happyedutime
  • Mar 27, 2021
  • 3 min read

1871年琉球貢船前往日本朝貢,朝貢後歸途中,遭受劇烈風雨的襲擊,失去動力漂流至台灣南方的八瑤灣擱淺,漂民們於此登岸尋求援助,卻因語言不通遭受排灣族原住民殺害。日人與當時的清政府交涉無果,遂發兵攻打南台灣的排灣族,史稱「牡丹社事件」。


走讀當年牡丹社事件發生的地點,是這次移地學習的一個很重要的任務。



今天是移地學習的第四天,早上中文老師帶我們去爬了一座山名叫龜山,那一座山不是宜蘭的龜山,而是屏東的龜山,但是它也不是一座島(龜山島)。爬山的過程中,我非常累(因為昨晚剛從台東走回來屏東),但是爬的過程中也學到了很多(老師沿途介紹一些外來種的強勢植物)。到了山頂後,出乎我意料,那裡的風景簡直就像是在夢裡看到的一樣,綠色的山,藍色的海洋,我還看到旁邊有一座吊橋非常的搭配大自然的景色。(恩宥)



在日治時期,這座山曾經是軍事領地,因為這座山可以鳥瞰整個車城,所以有敵兵過來時就會被發現,是一個很好的防禦位置。(子華)老師在龜山步道的涼亭介紹了1867年的羅妹號事件,1874年牡丹社事件。(力可)


仲文老師在龜山步道的涼亭透過說明羅妹號事件、牡丹社事件和我們討論起關於戰爭的問題。他說人類是在不斷的戰爭與和平中取得平衡的。我自己覺得戰爭是慾望所造成的,不管是為了金錢、領地、權力…都是人的慾望所造成的。我覺得人要適可而止,不要過於貪心,貪心只會導致不好的結果。(睿治)


碧海藍天、翠綠的山脈這些美景,都是我們辛苦爬山看到的,今天爬的是龜山步道,中途到涼庭,仲文老師跟我們講解歷史,時光會流動,每一秒都不斷改變、每一秒我們都在創造新的歷史,我學到保持和平很困難,從古至今不斷重複的打仗再追求和平,老師也向我們示範如何完成14歲的成年禮。

休息完後,我們登上步道頂端,遠處的山景海洋一覽無遺,我們迎著風,陽光灑在身上,我們一起分享餅乾,真是開心!(以甯)


下山後,我們前往吃午餐的地方。我們去了一間餐廳,叫「南方部落」。它的四周圍是用石板蓋的,而且老師還說那些石板不是用黏的,而是他們堆疊固定上去的,很特別。餐點很豐盛,只要想到石板屋,就會想到石板烤山豬肉,這是其中的料理之一,還有外焦內熟的烤雞,脆皮的烤雞皮和熟度剛剛好的雞肉口感和在一起,讓人想一口接著一口的吃完,最後一道菜是我覺得最好吃的,就是烤魚,它的魚真的超級好吃,肉質軟嫩綿密,你是不是覺得是鱈魚?錯!這家餐廳用一般魚竟然也能做到像雪一樣綿密的口感,我吃的津津有味,口感「入口即化」(真的是入口即化的那種根本就不用咬就直接吞下去了),另外有一道菜是雨來菇配蛋,是這裡的特色菜,校長告訴我們雨來菇只有在下雨後才會長,如果曬到太陽就會乾掉,所以採集的員工很辛苦,多虧他們才能吃到美味的雨來菇!如果你有去屏東的話真的真心推薦這家店。(恩宥、子華、以甯)




下午我們去了石門古戰場,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仲文老師說當時日本人和原住民發生的事。一開始琉球人來時是先被高士佛社殺死,之後就被牡丹社把頭砍掉帶回去。之後日本軍隊來了,老師說當時的對峙狀況是原住民方防守,敵方進攻我方才會出擊。而日本人則是隨便抓住幾個人,拍照後,去向天皇邀功。(守鎰)


老師說了很多日兵從河爬上去的,讓我開始想像他們的心情,多半是懷者害怕、緊張、焦慮的心情,畢盡離開家鄉來到這陌生之地害怕是難免的,尤其是還有瘧疾、原住民等危機,加上水土不服,存活率極低。(宥誠)


石門古戰場位於石門村師母山,原住民在這裡防禦從另一端打來的日本人。這件事發生於1871年琉球事件後,日本來台,請當地的人(平埔番)帶路,原住民從河邊衝上來,抵擋日本人的進攻。站在石門古戰場的發生地,我感受他們的痛苦、犧牲、衝突以及勝利的喜悅,親身體驗他們的感覺讓我更了解當時的情境。


我今天最大的感想是學會珍惜:和平和雨來菇一樣,都得之不易,但只要稍不留心就會消失,所以我們要好好珍惜擁有的幸福。(以甯)







Comments


Join our mailing list

  • Black Facebook Icon
  • Black Twitter Icon
  • Black Pinterest Icon
  • Black Flickr Icon
  • Black Instagram Icon

© 2023 by The Mountain Man.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