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三教師例會,聽夥伴娓娓道來,班級經營這件事
- happyedutime
- Oct 9, 2020
- 3 min read
星期三的下午時光,是「小實光實驗教育機構」的例會時間,我們想要讓第一線的夥伴在這個時刻喘一口氣,同時藉著彼此分享與對話,增進大家對於實驗教育的認識與了解,幫助新進來的夥伴增能。因此透過每一週不同的主題,讓大家對班級經營,領域課程、主題課程、混齡分組、自主學習與探究實作有更多的分享與交流,同時穿插專長教師與外部專家的對話工作坊來「陶養」(馮朝霖老師的用語)老師的備課能量。
這一週,我們用心聆聽廷軒老師談談她的班級經營~與您分享~
Why、How、What,三種問題所串成的「黃金圈法則」,不算是新穎的名詞,卻值得時時刻刻在班級經營時,藉由這個理論好好思索。「為什麼做班經?」比「如何做好班經?」、「我班級經營的方法是什麼?」來得需要優先考慮。「理想面」可以想想自己在意的價值、班級圖像,例如:讓師生互相成為支持系統、讓學生長出非認知能力等,「現實面」則可以考慮班級現況。
以解決當前的班級困擾來說,很多時候「問題」其實是「鑰匙」。舉例來說:當孩子的「問題」是不知道為什麼學習?那麼老師能使力的「鑰匙」就是設計情境,讓他找到屬於自己學習的意義。當孩子的「問題」是沒有自信、覺得自己不行,那麼老師就要換個角度,讓「問題」轉向變成「鑰匙」:創造這個孩子的成功經驗,開起他的「成長型思維」,以打破孩子原先的「固定型思維」。
至於做哪些班經(What)?小至「教室佈置」,大至「班級活動」,廷軒老師的經營方法背後,都有其思想過後的理由,她很有意識地在做這些事。
「教室佈置」代表了老師所希望孩子學習到的,以及老師重視的價值。所以廷軒老師的佈告欄,不單只有「作品區」,也有「方法區」,讓老師教過、學生學過的方法與技能變得可見。更有「豆子區」,每丟一顆豆子,就代表完成那項老師所期許的品德,讓每個孩子成長後的進步可視化,並且,是由孩子自己看見。
再進一步談「班級價值」,如果導師認為團體價值是重要的,如此班級內便沒有任何制度是促進個人英雄的。連集點換東西,都是必須購買全班都可以用的東西。除此之外,「信封袋內裝任務」、「便利貼」、「藝術創作」和「班級生命樹」等都是操作「班級價值」的好任務。以「班級生命樹」為例,「樹根」代表了目前班上每個人的優勢、性格,「樹枝、果實」代表全班期望的,班級未來樣貌藍圖,「樹幹」則是怎麼做才能讓班級長成我們要的樣子。
為免除導師鋪天蓋地而來的日常小困擾,善用「經營策略」當然也少不了。S(場景) B(客觀行為) I(影響),可以建立孩子說話與表達的完整度,減少老師重複相同對話的時間。4F反思法:事實、感受、發現、將來,則可以處理孩子「心中的反思」或是帶孩子想出「具體而外顯的解決辦法」。
另外是細密交織在一整天時間內的「儀式」。「儀式感」是很神奇的事情,好導師可以掌握零碎時間、製造各項讓班級氛圍變得更好的儀式。以廷軒的一天為例:全班check in進教室時,老師便用情緒卡、性格卡作為入場券,讓同學及老師彼此瞭解各自今天的狀況;晨光時間,孩子們互相推薦書目,一來達到閱讀習慣的養成,二來是班級閱讀氛圍的培養,第三,則是在於此同時,訓練每個個體的表達能力;結束圈是一天的結尾,有時利用說書人卡牌退場,有時自己做總結、彼此說好話,或是唱歌等等,各樣的方法,都旨在讓老師有意識地達成欲營造的班級氛圍。
上述細節如此龐大,需要時間規劃,廷軒老師的「班級活動」,常以「專案設計」的方式去規劃欲培養小孩的能力,那麼更是需要在學季開始前就設計好。像是一開學就將「自主學習計畫表」黏在小孩的聯絡簿上,也像是由老師帶領討論、實作的「14堂課班遊規劃」、「無痕山林計畫」、「社區改善計畫」、「寫信馬拉松」、「筆友計畫」等等,都從學季初就開始慢慢佈局,一步一步將意義深刻的計劃推行到位。
抓好班級經營理念上的大原則,經營的方式就能精彩地開枝散葉。
2020.09.23 培雅記錄
コメン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