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芝山岩走讀

  • Writer: happyedutime
    happyedutime
  • Oct 9, 2020
  • 3 min read

這幾年帶著孩子們在台北的里山走讀,益發覺得「台北市的大地工程處」是一個很值得鼓勵的單位。很多步道的修繕,加入了自然景觀與文化景觀的元素。讓像我們這樣喜歡體驗學習的教育團隊如獲至寶,每每可以利用現場的導覽標示或自然保留的生態,進行臺北學課程的走察。或是生態廊道的觀察課。


無論從自然史還是地質史,台北盆地發展與「台北人」的發展,芝山岩這個時空劇場絕對是最佳的天地教室。


台北盆地在一萬年前猶是台北湖時期,芝山岩就是少數浮出水面的小島,至今仍保有海生植物、海貝化石、先民生活遺跡,對我們來說,根本是座活的生態博物館。

曝露在岩石表層中的各類化石,記載著芝山岩過去在海底的歲月(台北盆地邊緣的里山都可以觀察到很多的化石證據),而海岸植物、濕地植物的存在以及今天林立的低海拔次生林,更是臺北從滄海變桑田的最佳觀察基地。


每一年的秋學季,我們將孩子打散分組上課(這個班群是混齡班群,起點行為各不相同),讓孩子依差異進行任務。五年級的孩子,進行導覽複習的任務。四年級則進行出門前的文本摘錄練習,現場「採集」資料的工作。


這個階段,五年級孩子們已經有基本的台灣史地概念,所以我們依著「鳥目台北」的規劃,讓孩子從「觀天地」開始臺北學的走讀課程。

出發之前,刻意挑選五年級中幾位上過一年台北學的孩子,進行任務指派。上山之前,先在室內課堂帶孩子練習摘錄文本,同時講一段「分類械鬥」的故事,然後讓五年級孩子擔任「隘勇兵」,在西隘門擔任首位狙擊兵,透過「角色扮演」,讓四年級進攻西隘門。然後一邊解說「隘門」的概念,一邊解説械鬥的「輸贏」。看到開漳聖王(惠濟宮),孩子就知道漳州人守住了這一局。


轉往西砲台的「生態廊道」,帶著孩子觀察沿路的植被。認識次生林的林相,軍事設施的崗哨。這個棧道沿途台北市大地工程處設立了許多的解說牌讓遊客認識地質環境變遷。有些資料在室內課堂或作業中已經看過,有些則利用現場的解說牌進行補充。


所以,我們要求四年級的「新生」要將「時間廣場」地上的地質年代表抄下來,回去找相關資料查證。同時補充說明,這裡之前其實是砲陣地。因為是軍事管制區,所以得以保存相對完善的自然與文史景觀。

第一回合的五年級導覽任務,就在小M的地質介紹後結束。

第二回合,我們從百二坎前進已不存在的「南隘門」。介紹芝山神社(現在的雨農閱覽室)、學務官僚紀念碑。

「老師:前面棧道上面有墓碑耶~」 是的,我們進入「墓園」了。


在靠近芝山閱覽室附近有三大墓園,分別是「六氏先生墓」,「同歸所」與「戴雨農將軍墓」,這是台灣近代史的縮影。同時代表了日本治台,清朝與民國時期。

我們讓去年已上過課的學長姊出來「導覽」。原來他們要以戲劇的方式演出漳泉械鬥,六氏先生遭難,但是因為準備時間太短,審時度勢只好放棄。

記得他們去年還在說:「老師,同歸所的意思是同歸於盡,對不對?」 哈,生前打來打去,死後卻埋在一起。咸豐九年漳泉械鬥後,無名的死難屍體被同埋在一起供人祭祀,「同歸原有數,一所豈無緣」。同歸於盡在這個流離的所在,豈為無緣?


本來要介紹朱一貴,林爽文是誰?但是主角臨時怯場,所以我先將此段故事按下後表。清朝的朱一貴,林爽文事件與天地會及台灣民變有關聯。回校後,我再另行安排時間認識他們。

六氏先生墓是指1896年六個當時在芝山岩任教的日籍教師,遭遇臺北城動亂,返校途中被抗日的鄉勇斬殺。當時駐台的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親自擬碑文紀念,至1929年建神社祭祀。


當然,今日來已經看不到神社了。原址已改建為一個閱覽室,紀念原軍統局局長戴笠(字雨農)。所以山腳下有雨農國小,雨聲國小~想必有許多軍統局,情報局的眷屬住在山下。

這個時空教室可以是台灣近代史的一個小入口,容我們留下伏筆,後面的課程再把這線索一一拆展開來。


今次走讀,已可看見五年級學長姐的預備接班的努力。後續將以兩軌並進的方式前進。一方面幫四年級學弟妹打基礎,一方面讓五年級學長姐扎根精進。老師的頭恐怕要很大了。

希望您喜歡今日的台北學課程報導,有空也歡迎來芝山岩按圖索驥一番。


小光校長 台北學課堂報導紀實 2020/9/16

 
 
 

Comments


Join our mailing list

  • Black Facebook Icon
  • Black Twitter Icon
  • Black Pinterest Icon
  • Black Flickr Icon
  • Black Instagram Icon

© 2023 by The Mountain Man.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