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臺北學:大稻埕走讀紀實

  • Writer: happyedutime
    happyedutime
  • Jan 27, 2020
  • 3 min read


台北學出城的課程終於一步一步朝著淡水河的出海口前行

根據大稻埕的分區,將整個大稻埕切分成四個區塊

繼永樂町之後,我們前進太平町,北街和慈聖宮一帶

對於臺北學來說,大稻埕是一個「大部頭」

南街,中街及北街,一條街走下來,有著生老病死,食衣住行的生活百工

讓孩子從南北貨,布莊,到各式吃食攤。看見一個聚落的繁榮。

從茶行到戲館,看見台灣產業鍊的興衰。

從行商到洋行,時代劇場在這塊土地上演著不同世代的希望與生活。


走進了延平北路(路底就是北門)

我們在永樂町踏查

認識了永樂市場·霞海城隍廟·莊協發與陳天來的豪宅

然後我們轉進了太平町

很快的到達法主公廟·

在廟裡正好看見道士在「祭改},未免孩子們冒犯了正在進行的儀式。

迅速介紹了法主公廟主祀的三位神明

同時我們也在大殿裡看廟宇建築與神像的樣貌

然後趕快下樓


比較特別的是

它是一座

蓋在二樓的廟

一樓變成一個馬路通道

讓路給人走

這樣的神明真是有人情味


下樓後,我帶著孩子們到法主公廟旁邊的日式建築:太和堂西藥房

建物一樓的亭子腳裝飾著解說導覽資料

介紹著法主公廟·天馬茶房與太和堂藥房

一樓的慈濟姊姊很熱情的邀我們進去「歇歇腿·吹吹冷氣」


孩子們發現這個活化的「舊空間」

乘載著李家人的夢想與生活

同時也見證著一個時代的轉變與美麗

意外的讓孩子多認識一個景點(今日的主軸其實是蔣渭水文化基金會與有記茶行·新芳春茶行)

這一下好了

依照行程不可能走完原來預設的路程

但我們馬上修正計畫

把重心集中在蔣渭水文化基金會

讓孩子好好認識大稻埕的「數字密碼」(現場展覽著大稻埕的相關資料)

也把天馬茶房的那段導覽移到此地

看著孩子專注地進行任務

果然整個城市都是我們的博物館

這是臺北學最迷人的部分之一





隨著大家的意識越來越清楚

我們越來越發現

只要找對素材

我們可以讓孩子從「走讀」間找到更多的學習動機與學習工具

這一陣子發現孩子已能有不錯的「視野」

對焦在這些走讀的時空教室及其背後的文化生命力

有一個媽媽說得好

其實他們「才」十歲

我們不需要把一個成人的框架

強壓在她們頭上

但我們可以和他們一起找到一種「視野」

可以學習如何學習的一種素養與能力

一種願意去學習的動力

臺北學是一個工具

一個讓孩子找到學習熱情的工具


在天馬茶房與大安醫院分別埋下228事件與蔣渭水的梗

留待後續課程再來「對話」

然後我們走入新芳春茶行,揭開大稻埕另一個產業的「學習入口」

孩子開始發現「異人茶跡」與大稻埕的關聯,

也發現這裡有許多的茶行





之後我們嘗試從大橋頭站進場,探索慈聖宮前的「美食天堂」

豬腳麵線,雞捲,櫻花蝦炒飯,鹹粥,排骨湯,砂鍋魚頭~

孩子們合縱連橫的嘗試吃到最多的「台式美味」。

對當老師的我來說,我只想要孩子記住這些「台灣的味道」

無論將來他們走得多遠,多久

都會記住這個「台灣味」








在慈聖宮意外地遇上新莊在地的「大叔」,原來是當地文化協會的理事長。

特別幫我們上一課,臺北地區廟宇神祇的歷史。他強調新莊地區的媽祖廟比大稻埕的要早上100多年。

哈,上次去新莊時,孩子們就已經發現了這個秘密。這次又從耆老口中得到印證。現場走讀得到的「田野調查」資料真的是有趣的驗證過程。

最後,我們前往北街,帶著孩子看看不同時代的店屋建築


這階段,我們也開始讓孩子接觸另一個文類~

「報導文學」

這是臺北學要帶給孩子的最後一塊拼圖


我希望

這群孩子可以有更多的與社會連結的線索

我相信

他們也一定會有這樣的能量~


小光校長的臺北學側記 2020/1/16






 
 
 

Comments


Join our mailing list

  • Black Facebook Icon
  • Black Twitter Icon
  • Black Pinterest Icon
  • Black Flickr Icon
  • Black Instagram Icon

© 2023 by The Mountain Man.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