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於歷史,創造歷史
- happyedutime
- Nov 8, 2019
- 2 min read
活於歷史,創造歷史/ 小宮老師
只是我們有無察覺到而已。
我們每個人都活在歷史的脈絡中,同時也在往前走著,創造著嶄新的歷史。台灣學是這樣的,努力在教室中跟小孩一起創造歷史空間與地理空間感,運用史料、影像、故事等方式,讓小孩與過去的歷史連結,為什麼要連結呢?因為唯有理解過去,才能知道現在的自己為什麼在這邊?現在的社會為什麼會是這個樣子?現在整體世界的環境是什麼樣的感覺?進而,預測未來。
但只有在教室中非常侷限,我們仍然缺少了一些實際的經驗,缺少了那些人與土地、人與建築、人與人之間的連結。四五年級的台北學可以在台北城中遊走,實際經驗著台北城的脈絡感,但台灣學的擴及範圍太大,沒有辦法在短時間內觸達。旅行
於是,我們結合台灣學與移地學習,讓小孩走訪各個在「文獻」中看見的事物,台灣學這學期從荷蘭人在台灣的那段時期切入,並逐漸將場景拉到同一時期的北台灣,那時候是西班牙人的城堡,也是一段常常為人所遺忘的歷史,但它的豐富性卻不輸南台灣。
📷
📷 📷
環境是很神奇的,只要你進入到那個空間,自然而然地它就會引領你進入想像的神遊。還記得去年帶台灣學學生到獅球嶺砲台,抵達砲台月亮初爬至夜空,遠眺基隆港,然後請小孩閉起眼睛,想像著自己是當時的官兵,正緊張地在此守候,看著遠方忽隱忽現地船燈,我們好像真的穿越了時空,來到了清法戰爭時的現場,靜默。
旅行中的小孩在能力上,可以建立與歷史地理的連結、輸入輸出資料、組織訊息、溝通導覽、規劃行程、控制預算等各種學習或生活的能力。另外則是對於自我狀態的學習,如何與自己相處、與他人相處,這是在當代社會中很容易被忽略、甚至遺忘的事情。一個團體在外面,因為相處太過緊密而容易會有口角或摩擦,這些都是在學習如何建立人與人的界線。去年也有一次,我們因為一位學生沒有好好表達,於是全部的人席地而坐,一起溝通、討論如何「好好說話」這件事情,身為老師的我們沒有主導,只是在旁邊觀察、引導,小孩們自然能夠處理人與人之間的事情,而也因為是屬於自己的討論,在此之後,大家也就更能自我提醒了。
📷
旅行看似很享受,但一個團體的旅行要面臨的事情可就多了,除了在學科知識上的進展之外,另外透過一次次的緊密,努力地學習人與人之間的連結。我們此趟秋季移地學習,可看作是台灣學一學期以來的成果驗收,也是一項對自己的挑戰與允諾。
📷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