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學第二階段:出城之前進大稻埕 1]
- happyedutime
- Dec 22, 2019
- 3 min read
[台北學第二階段:出城之前進大稻埕 1]
經過秋學季的部署和走讀練習後,四年級的台北學新生在學長姐努力示範「如何學習」之下,建立了一點臺灣地理,地質與台灣歷史的初級認識。停了一季的「出城」學程,重新啟動。中學季的第三週,我和孩子們重新踏上台北的土地,一起走讀採集這片天空下的人地互動故事。
隨著課程節奏,我們從艋舺的頂下郊拚,一路走進了大稻埕的繁華巷弄。上星期與孩子們一起討論起他們在秋假的[大稻埕]作業。孩子們透過影音與閱讀資料,對大稻埕有一個隱約的輪廓。依照之前建立的模式,分配了導覽組,建築組與街廓組,將大稻埕切分為四塊地理街區,以民生西路為中線。私下安排「暗樁」,進行個別指導與個別化作業。讓孩子在走讀時,負責自己的任務。或進行觀察,或進行導覽,或進行資料收集與紀錄。透過孩子的視野,重新採集與驗證閱讀的書籍與現場田野上收集的資料是否一致?
就像黃武雄教授說的,透過體驗得來的知識,才是真實的知識,透過體驗認識的世界,才是真實的世界~不斷地體驗,最能使個體沿依本性發展。人學習知識,要有自己的體驗,把自己的體驗隨時與書本知識中所記錄的人類共同體驗的足跡相互印證,使人的體驗不限於一時一地,能跨越時空,深入人世,人才能真正認識世界,認識自己。
今天刻意不在教室吃午餐,讓孩子們每人準備一百元,讓他們和好友合縱連橫,看看能不能吃到最符合CP值的「大稻埕」美食。我也刻意到「丸隆行」買那300元12片的生魚片和味增湯,和孩子們一起share。一起吃40元的切仔麵,一起開箱那枝大關刀級的豬大郎豬血糕~ 然後,挺著快爆了的肚子開始走讀大稻埕,從屈臣氏小藝埕的建築開始記錄迪化街(南街)的街廓,然後走永樂座舊址,李臨秋故居。一起唱一段「望春風」(複習一下上學年最後一季語文課上的四月望雨)。來莊協發認識店屋的樣式,千秋街(貴德街)介紹洋行,洋樓。看李春生紀念教堂(複習一下異人茶跡裡的陶德和李春生),來陳天來故居認識和洋建築,巴洛克式建築。到大稻埕碼頭看看戎克船,憑弔一下百年來這個港口的興衰。接著回南街,看看買南北貨的中藥行與各店家的「家徽」。
孩子們認真的以自己的手繪導覽摺頁進行導覽練習。這一陣子聽到導師,其他教師夥伴反應「民意」,家長說孩子覺得台北學的功課很重,但他們都沒放棄,認真完成作業。假日常在查資料與製作摺頁中渡過。當老師的很感動,也常要反省自己一下,是否功課真的出得太重了?但看著孩子認真準備資料導覽,還是覺得需要硬著心腸,藏著心肝,讓孩子完成部署的任務。我相信孩子們會因為學習的成就而產生更大的快樂與動機,不枉為師的一片狠心。
今日藉著大稻埕這個時空劇場,讓孩子和前人留下的遺蹟一起共舞,藉著行前閱讀、現場[發現]及與人[對話],提供下一階段的學習基模。接下來,我要和孩子們組成一個大稻埕探索團,大家一起擔任[備課漢]及[小小導覽員]。讓我們一起在大稻埕愛上[台北學]。
2019/12/22 小光校長 大稻埕走讀隨筆
Comments